市场简介
马来西亚拥有约 3400 万人口,摩托车保有量却高达 1000 多万辆,几乎每三个人就有一辆摩托车。这不仅仅是因为摩托车便宜好用,还因为大部分马来西亚人无法承担高昂的汽车税费和购买成本。摩托车成为了他们最主要的代步工具。根据市场调研数据,马来西亚摩托车市场收入在今年将达到 28.5 亿美元,并在未来几年保持 7.1%的年增长率,市场前景十分广阔。
由于马来西亚工业化起步晚、城市基建水平低,而摩托车凭借便捷、速度快的优势,能优先解决出行需求;另一方面,由于马来西亚大部分汽车都依靠进口,汽车购置税费用过高,对当地消费者来说价位难以承担,而相比来说,摩托车的价位通常在几千到上万不等,这也导致摩托车能够以更低的价位、更快的速度获得消费者选择。
人口基数大、需求刚性,使得在大马卖摩托车,成为一个诱人的生意。同时,仍在快速增长的趋势,让这个市场变得更性感。据 Statista 预计,马来西亚摩托车市场收入今年将达到28.5 亿美元,到 2027 年将增加到 37.5 亿美元,年复合 7.10%的增长率。这在今天市场环境
中,是个仍不容错过的蛋糕。
然而,有趣的是,大马的摩托车行业目前仍被日本企业主导,呈现寡头格局的市场状态。据 Statista 数据,雅马哈、本田、川崎占据了市场 66.7%的市场份额,其中占比最高的雅马哈盘踞了超 3 成的市场,本田的占比为超 2 成。
而当下,东南亚市场新一轮油改电趋势的赛程正铺开。2023 年 7 月马来西亚宣布「国家能源转型路线图」(National Energy Transition Roadmap, NETR)的第一阶段,涵盖能源效率、再生能源、氢能、生质能、绿色运输和碳捕获、利用与封存(Carbon Capture, Utilisation and Storage, CCUS)等六大能源领域;刚过去的 8 月公布第二阶段的 NETR,确立到 205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目标的具体路径。但是相比于中国新能源之路,东南亚的电动化实则刚刚站在起点,这意味着更长的时间、也意味着更大的市场。以车的高品质追求市场渗透,也以更为长期的落地方式做品牌,才是与当地新能源之路共同前行的正确姿势。当下有不少出海到东南亚的中国摩托产品,只不过通常采用了与当地企业合作、贴牌的形式,例如马来西亚摩托车生产商 Modenas 和中国台湾光阳汽车有限公司 (Kymco)、中国重庆宗申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合作。事实上,面对海外市场可能存在贸易保护主义问题,中国出海品牌在东南亚仅靠单打独斗,其实很难形成独特的品牌优势,与当地企业合作的落地方式,有助于更了解本地化的偏好,也有助于更长久的撬动市场。
从渠道上说,大马分布着大大小小的零售店,一名大马摩托车线下门店销售告诉霞光社,大马的经销方式十分分散,对品牌来说,很难有攻破一个堡垒就可以占领高位的可能,这要求品牌方学习用打野的方式寻找渠道方,也更多元化的寻求提高市场渗透率和品牌形象的方式。
举例来说,B2B 模式是提高销量和快速增加市场渗透率的方式。早期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渗透,也曾采取过与网约车公司、公交车企业等合作的方式。在马来西亚,外卖、快递等配送服务还存在较大的市场可能性,司机、外卖骑手、快递人员这些人群背后的公司如电商平台Shopee、Lazada、东南亚网约车和配送巨头 Gojek、Grab 等挂钩,将电摩租赁或直接售卖给这些大公司,或许是增加品牌效应的有效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