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能座舱与 “芯片大脑” 的协同升级 展现科技温度。芯擎科技的 “星辰一号” 高阶辅助驾驶芯片首次公开亮相,其 128TOPS 算力可同时处理 12 路摄像头与 4 路激光雷达数据,支持 L4 级自动驾驶功能,计划 2026 年大规模上车应用。配套的智能座舱域控制器集成了多模态交互系统,能通过面部识别自动调整座椅位置与空调参数,配合 AR-HUD 实现导航信息与实景路况的无缝叠加,已与小鹏、理想达成技术合作意向。
轻量化与热管理技术的突破 破解续航难题。武钢集团展出的第三代铝硅涂层热成型钢,抗拉强度达 2000MPa,配合激光拼焊工艺应用于车身框架,可实现减重 15% 且碰撞安全性提升 25%。热管理展区内,某企业的集成式热泵系统引发关注,其采用 CO₂跨临界循环技术,在 - 30℃低温环境下制热效率仍达 2.8,配合智能阀岛控制,使冬季续航衰减率降低 40%,已适配北方地区新能源车型。这些技术的集中亮相,印证了零部件产业正从 “配套供给” 向 “技术引领” 转型。电驱动系统的 “高效化革命” 成为展区焦点。东风电驱动带来的第八代扁线电机,采用 Hair-pin 绕组技术使槽满率提升至 75%,功率密度突破 4kW/kg,配合自主研发的碳化硅控制器,整车续航里程可增加 80 公里,已获得岚图、东风风神等车型的 20 万台年度订单。武汉某企业展示的多合一电驱动桥,将电机、减速器、逆变器集成化设计,体积较传统产品缩小 30%,适配 A 级纯电动轿车,量产成本降低 18%,吸引了比亚迪、吉利等主机厂的深度洽谈。
“武襄十随” 集群力量的集中释放 彰显产业根基。作为国家级汽车产业集群的核心,武汉经开区联合襄阳、十堰、随州企业组建 “湖北零部件军团”,展示从芯片到整车的全链条实力:襄阳的车桥总成配合十堰的商用车底盘,形成重卡智能驱动解决方案;随州的专用车零部件与武汉的智能控制系统结合,开发出新能源环卫车专用套件。展会期间,集群内企业达成 18 项协同合作,预计带动产业链产值新增 60 亿元,进一步巩固中部汽车制造核心地位。
国际技术联姻与市场对接双向发力 。德国博世集团携最新电制动系统参展,其线控制动技术与东风汽车达成合作,将用于 2027 款新能源车型,使制动响应时间缩短至 0.1 秒。韩国现代摩比斯的智能座舱模块签约武汉本土车企,实现 “海外技术 + 本地制造” 的快速落地。在 “一带一路” 采购专区,东南亚经销商组团采购武汉产电池管理系统(BMS),该系统能将电池循环寿命延长至 3000 次以上,年出口订单预计突破 3 亿元。中汽中心新基地也借展会平台发布氢能技术合作计划,吸引 5 家欧洲企业达成联合研发意向。
高端智库为产业升级定向导航 。展会同期举办的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论坛上,行业专家围绕 “零部件自主可控” 展开热议,芯擎科技负责人分享了 “芯片研发 — 整车制造 — 场景应用” 的生态闭环经验,其 “龍鹰一号” 座舱芯片已实现百万量级出货,市占率稳居国产第一。发布的《2026 汽车零部件技术发展白皮书》,整合参展企业成果,明确了电驱动集成化、芯片高算力化等八大攻关方向,为全球产业协同提供 “武汉参考”。